2024年假酒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在我国,假酒通常指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假冒知名品牌的酒类产品。涉及假酒的刑事案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来确定立案标准。 首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与假酒案件密切相关。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这里的“销售金额”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也就是说,如果售卖假酒的销售金额达到五万元,就达到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 其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也适用于假酒案件。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于假酒,如果其含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被污染到足以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即便销售金额未达到五万元,也可能按照此罪名立案。2020年“两高”《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另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也是假酒刑事案件可能涉及的罪名。《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假酒中被检测出含有甲醇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无论销售金额多少,都将以该罪名立案。 综上所述,2024年假酒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从销售金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含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等方面来判断。不同的罪名有不同的立案标准,司法机关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立案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