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取得土地是出让还是划拨呢?


在探讨协议取得土地是出让还是划拨之前,我们先来分别了解一下土地出让和土地划拨这两个概念。土地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通俗来讲,就像是国家把土地在一定时间内“租”给使用者,使用者要给国家交钱。而土地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这就好比国家免费或者在使用者支付一些必要费用后,把土地给使用者用。 那么协议取得土地到底是出让还是划拨呢?这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该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判断协议取得土地是出让还是划拨,关键要看几个方面。首先看是否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如果在协议中明确约定土地使用者要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那大概率是出让方式取得土地。比如某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以支付一定金额出让金的方式获得土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就是典型的出让。 其次看土地使用有无期限限制。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通常有明确的使用年限,如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等。而划拨土地一般没有使用年限的限制。 再者看土地用途。一些特定用途的土地多采用划拨方式,如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等。如果通过协议取得的土地是用于这些特定公益用途,且未支付出让金等情况,更可能是划拨土地。 总之,判断协议取得土地的性质不能仅依据协议这一种形式,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法律规定来准确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