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伤害了别人,父母是否要承担责任?


当孩子伤害了别人时,父母通常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主要涉及到法律上的监护责任概念。监护责任是指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父母作为他们的法定监护人,需要对其行为负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这意味着,如果孩子造成了他人的损害,父母首先要承担赔偿责任。不过,如果父母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例如平时已经对孩子进行了安全教育,在事发时也进行了合理的监管等,那么在法院判决时,有可能会适当减轻父母的赔偿责任。 如果孩子自己有财产,比如有压岁钱、继承的财产等,那么先从孩子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但如果孩子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全部赔偿费用,不足的部分仍然需要由父母来赔偿。 此外,如果是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比如学校、幼儿园等,这些场所也可能需要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侵权责任。第一千二百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以,当孩子伤害了别人时,父母一般要承担责任,但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和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在遇到这类纠纷时,建议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由法院来公正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