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包括哪些?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其包含的方面:
在立法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这就意味着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的法规。
在经济管理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根据该法第二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
在财政税收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是一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通过国家实行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级财政的照顾。
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民族教育,扫除文盲,举办各类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普通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条件和需要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在文化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此外,在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也享有相应的自治权利。
在干部使用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并且要注意在少数民族妇女中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