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本常识有哪些?


法律基本常识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方面,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民事关系进行了规范。比如在合同方面,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当我们与他人签订合同,就要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根据民法典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如果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构成违约,要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再比如在物权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保障了我们对自己财产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要承担的刑事责任。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例如,故意杀人、抢劫、盗窃等行为都属于犯罪。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对于犯罪行为,会根据其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附加刑。 还有行政法律方面。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和各种行政机关打交道,比如工商局、税务局等。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要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如果我们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法律途径。 另外,在劳动法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劳动者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了解这些法律基本常识,能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遵守法律,也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