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的还款记录能作为延长诉讼时效的依据吗
我之前借了一笔钱给别人,现在担心诉讼时效要过了。最近发现对方有一些还款记录,我想知道这些还款记录能不能用来延长诉讼时效啊?我就想搞清楚这个还款记录在法律上对于诉讼时效到底有啥作用。
展开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诉讼时效这个概念。诉讼时效简单说就是,当你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了,在法律规定的这段时间里你要是不行使权利,过了这个时效,对方就可能有了不履行义务的抗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那么借款人的还款记录能不能作为延长诉讼时效的依据呢?仅凭还款记录本身,通常不能直接作为延长诉讼时效的依据。要达到延长诉讼时效的目的,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行动或者签订相关约定。 不过在民间借贷领域,偿还贷款的行为往往能引发诉讼时效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借款人还款这种行为,意味着债权人对债务人应承担债务这一事实予以认可,且债务人主动表示愿意在未来偿清欠款,这就构成了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从中断的时间点以及相关法律程序结束之时开始,诉讼时效期间将重新计算。 比如说,债权方向债务人提出详细的还款安排,经过对账以及双方在声明上签字盖章等一系列操作,也能被视为有效途径来延伸诉讼时效。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也明确过,对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限后,当事双方达成的还款协议,会被界定为新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受到法律严格保护。所以,还款记录虽然不能单纯直接延长诉讼时效,但围绕还款产生的一些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和约定,是可以对诉讼时效产生影响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