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是否可以就消费纠纷提请仲裁?


在消费过程中,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是有可能通过仲裁途径来解决问题的,但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仲裁的概念。仲裁是一种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给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它和我们常见的向法院起诉不一样,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等特点。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这就意味着,消费者要想通过仲裁解决消费纠纷,必须和经营者达成仲裁协议。 仲裁协议可以是在消费合同中预先约定的仲裁条款,也可以是在纠纷发生后双方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如果消费合同里已经明确约定了发生纠纷时通过仲裁解决,并且约定了具体的仲裁委员会,那么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消费者就可以依据这个仲裁协议向约定的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不过,不是所有的消费纠纷都适合仲裁。《仲裁法》第三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一般的消费纠纷通常不属于这些不能仲裁的范围,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纠纷的性质来判断。 另外,如果双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消费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总之,消费者在面对消费纠纷时,如果有与经营者达成的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可以提请仲裁的。但如果没有仲裁协议,就需要通过其他合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