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后可以去做司法鉴定吗,司法鉴定程序是怎样的?


出院后是否可以去做司法鉴定,需要分情况来看。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一般来说,如果出院时伤者的病情已经稳定,治疗基本终结,是可以进行司法鉴定的。例如一些骨折患者,在出院后骨折部位已经愈合,身体状况相对稳定,此时就具备了进行司法鉴定的条件。但如果伤者的病情还在恢复过程中,后续可能还会有变化,像脑部受伤后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需要长时间观察,这种情况下可能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鉴定,以免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依据《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相关规定,司法鉴定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是委托。当事人可以通过律师事务所、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机构进行委托,也可以自行委托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委托时,需要向鉴定机构提交真实、完整、充分的鉴定材料,并对鉴定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这些材料可能包括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影像资料等。 然后是受理。司法鉴定机构在收到委托后,会对委托事项进行审查。对于符合受理条件的,会作出受理的决定并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委托书;对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会向委托人说明理由并退还鉴定材料。 接着是鉴定实施。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会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鉴定过程中,鉴定人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相关材料进行检验、检查、分析等,必要时可能会对被鉴定人进行身体检查、询问等。 最后是出具鉴定意见书。鉴定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会根据鉴定结果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意见书会载明鉴定的依据、过程、结果等内容,并由司法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 如果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申请重新鉴定。总之,在进行司法鉴定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