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止执行期间可以执行吗?
我有个案子已经进入执行阶段了,但法院下达了中止执行的裁定。我不太清楚在这个中止执行期间,还能不能继续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执行呢?我担心拖久了被执行人会转移财产,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展开


在法律执行程序中,中止执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中止执行,通俗来讲,就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执行程序暂时停止,等这些原因消除之后,执行程序再继续进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在中止执行期间,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执行活动的。这是因为中止执行裁定的下达,就是基于法律规定的特定原因,使得执行程序暂时不能正常推进。一旦裁定下达,执行法院就会停止采取新的执行措施,比如不能再去查封、扣押、冻结被执行人的财产,也不能对已经控制的财产进行处分。 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果在中止执行期间,发现了一些紧急情况,不立即采取执行措施就会导致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那么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必要的保全措施。但这并不等同于恢复执行,只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权益而采取的临时手段。 当中止执行的原因消除后,执行程序会恢复。恢复执行后,之前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依然有效,执行法院会继续推进执行工作,以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所以,在中止执行期间,虽然一般不能执行,但也要关注中止原因的消除情况,以便及时恢复执行程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