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精神病可以结婚吗


有精神病是可以结婚的,但存在一定限制条件。 首先要明白,结婚是一种民事行为,这就要求当事人得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 我国法律并没有完全禁止精神病患者结婚。《婚姻登记条例》第六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的当事人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登记 。《母婴保健法》第八条指出,医学上认为不能结婚的疾病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有关精神病。这里的“有关精神病”指的是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及其它重型精神病。 如果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缓解,且能够正确辨认自己的行为、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那么是可以结婚的。但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如果双方都患有精神病,即便治疗效果不错,由于发病和遗传因素关系紧密,结婚后也最好不要生育。若一方有精神病,最好避免找有阳性家族史的对象结婚,以此降低精神病的遗传几率。而且,精神病患者结婚后也要按医生要求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巩固疗效。 另外,《母婴保健法》第九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应暂缓结婚。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间,由于丧失了责任能力和自控能力,加之结婚时的疲劳可能加重病情,同时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还可能致使某些胎儿畸形,所以需要经过治疗,待病情缓解,至少稳定2年以上才能结婚。躁狂抑郁症患者发病期也应暂缓结婚,病情缓解后至少稳定1年以上才可结婚。 相关概念: 严重遗传性疾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先天形成,患者全部或者部分丧失自主生活能力,后代再现风险高,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遗传性疾病。 指定传染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艾滋病、淋病、梅毒、麻风病以及医学上认为影响结婚和生育的其他传染病。 有关精神病: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