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中谋杀成立是否能判死刑?


在探讨故意杀人罪中谋杀成立是否能判死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故意杀人罪和谋杀的概念。故意杀人罪,简单来说,就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而谋杀通常指的是有预谋、有计划地实施杀人行为,是故意杀人罪中情节较为恶劣的一种情况。 在我国,对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有明确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表明,故意杀人罪的刑罚并不是只有死刑一种,而是有多种量刑选择。 从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对于谋杀这种故意杀人的情形,判不判死刑并非绝对。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是犯罪的情节。如果谋杀手段极其残忍,比如采用折磨、虐待等方式杀害被害人,或者造成多人死亡等严重后果,那么判处死刑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但如果存在一些可以从轻处罚的情节,比如犯罪嫌疑人是因为受到被害人长期的欺压、虐待等原因而实施谋杀行为,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不判处死刑。 其次,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犯罪嫌疑人是经过精心策划、冷静实施谋杀,且毫无悔意,其主观恶性较大,可能会更倾向于判处死刑。相反,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在情绪激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实施犯罪,事后有明显的悔罪表现,法院在量刑时也会予以考虑。 再者,犯罪嫌疑人的自首、立功等情节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根据法律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立功表现的,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犯罪嫌疑人有这些情节,那么判处死刑的可能性就会相应降低。 此外,证据的充分性和合法性也是影响量刑的关键。只有在证据确实、充分,能够确凿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谋杀行为的情况下,法院才能依法作出判决。如果证据存在瑕疵或者疑点,法院会根据“疑罪从无”的原则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故意杀人罪中谋杀成立并不一定就会判死刑。法院会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是否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以及证据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从而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