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形态,它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共同犯罪的特征以及如何认定共同犯罪。 首先,共同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主体要求是两人以上。这里的“人”一般指的是自然人,并且都要具备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比如,在一些犯罪案件中,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精神正常的人参与,才能构成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参与的人未达到相应的刑事责任年龄,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主体。 其二,主观方面必须是共同故意。这意味着各犯罪人不仅自己有犯罪的故意,而且知道其他犯罪人也有相同的故意,并且他们之间存在意思联络。例如,甲和乙商量一起去盗窃一家商店,他们都清楚自己的行为是盗窃,也知道对方和自己有同样的想法,这就是共同故意。如果一方是故意犯罪,另一方是过失犯罪,或者双方都没有共同的故意,就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 其三,客观方面表现为共同的犯罪行为。各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犯罪整体。这些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比如,在盗窃案件中,有人负责望风,有人负责入室盗窃,虽然他们的行为方式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盗窃的目的,都属于共同犯罪行为。 那么,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呢? 第一,要判断是否符合主体条件。即参与犯罪的人是否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如果其中有人不具备,那么就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 第二,看主观方面是否存在共同故意。需要通过各犯罪人的供述、行为表现以及相关证据来判断他们是否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例如,他们是否有事先的策划、沟通等。 第三,分析客观方面的行为。要考察各犯罪人的行为是否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是否共同指向同一犯罪结果。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共同犯罪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依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准确判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定共同犯罪,确保司法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