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民事欺诈有哪些特点?


合同民事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合同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 首先是欺诈行为的故意性。欺诈方主观上存在故意欺骗对方的意图,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并作出不利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比如,甲为了把一辆出过重大事故的二手车卖给乙,故意隐瞒车辆的真实事故情况,还伪造了车辆的正常使用记录,这就是典型的故意欺诈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其次是欺诈行为的隐蔽性。欺诈方往往会采用较为隐蔽的手段来实施欺诈,不易被察觉。可能会在合同条款中设置一些模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表述,或者利用对方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进行误导。例如,在一些复杂的金融合同中,欺诈方可能会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方式,让对方难以理解合同的真实含义,从而陷入欺诈陷阱。 再者是欺诈行为与合同的关联性。欺诈行为通常是围绕合同的订立、履行等环节展开的。欺诈方可能在合同订立时就提供虚假信息,也可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故意隐瞒重要事实,影响对方的决策和利益。比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故意夸大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诱导买方签订合同,之后交付的产品却与描述严重不符。 另外,欺诈行为会导致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由于欺诈方的欺骗行为,受欺诈方会基于错误的认识而签订合同,其意思表示并非真实意愿。如在租赁合同中,房东故意隐瞒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事实,租客基于对房屋正常使用的预期签订了合同,这显然是在错误认识下作出的意思表示。 最后,合同民事欺诈的后果主要是民事责任。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要求欺诈方赔偿因欺诈行为所遭受的损失。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总之,了解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在签订合同时提高警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