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今日起暂停实施,熔断为什么不被看好?


熔断机制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某一限定目标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或者交易可以继续进行,但报价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机制就像是给市场装上了一个“刹车”,防止市场出现过度的暴涨暴跌。 熔断机制不被看好,从法律层面来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来看,熔断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可能违背了这些原则。熔断机制可能会引发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当触发熔断阈值时,市场交易暂停,这就使得投资者在市场波动较大时无法及时买卖股票,限制了投资者的交易权利。比如,在市场快速下跌触发熔断后,投资者可能无法及时止损,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这显然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宗旨相违背。 其次,熔断机制可能会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一旦触发熔断,会让投资者产生市场失控的错觉,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性抛售。根据相关的市场交易规则和原理,市场的稳定需要投资者的理性参与和信心支撑。而熔断机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信心,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从法律角度看,这不利于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再者,熔断机制与我国现有的涨跌停板制度存在一定的重叠。我国股票市场已经有了涨跌停板制度,即股票价格在一个交易日内的涨跌幅度有一定的限制。熔断机制的实施,相当于在涨跌停板制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层限制,这可能导致制度的复杂性增加,使得市场的运行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同时考虑两种制度的影响,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难度和成本。这也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高效、便捷的市场运行环境。 此外,熔断机制的阈值设置不够合理。在我国,熔断机制设置了5%和7%两档阈值。这种较为接近的阈值设置,使得市场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连续触发熔断。当市场接近5%的阈值时,投资者会担心触发更高的7%阈值而提前抛售股票,从而加速了市场的下跌。这种不合理的阈值设置,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导致熔断机制在实践中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