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下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改善经营状况或应对经济困难等原因,依法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劳动者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法律对其适用条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是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当企业出现了破产原因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时,企业可以依法进行重整。在重整过程中,企业为了摆脱困境,可能需要进行人员调整,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比如一家制造企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向法院申请了破产重整,为了让企业能够重新恢复生机,可能就需要裁减掉一些不必要的岗位和人员。 二是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出现严重困难,比如订单大幅减少、资金链断裂等,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维持现有的人员规模时,也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例如一家外贸企业,由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订单量锐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降低成本,就可能需要进行裁员。 三是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随着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发展,企业可能需要进行转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一些岗位可能不再需要,即使与员工变更了劳动合同,仍然无法安排所有员工,此时企业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比如一家传统的印刷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转型为数字化印刷企业,原有的一些从事传统印刷工艺的员工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经过调整后仍有剩余人员,企业就可以进行裁员。 四是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这里的客观经济情况变化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如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例如一家企业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需要整体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很多员工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随迁,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 总之,经济性裁员是企业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措施,但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