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需要当事人到场吗,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我涉及到一起民事诉讼,不知道自己是否必须要亲自到场参加庭审。心里有点没底,不清楚在法律上对于当事人到场是怎么规定的,想了解一下具体的法律要求,看看自己可不可以委托他人处理而不用亲自去。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是否需要到场需要分不同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当事人的概念。当事人就是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比如原告和被告。一般情况下,民事诉讼是允许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来参加诉讼的,也就是说当事人不是必须亲自到场。这就好比你有一件事情自己忙不过来或者不想亲自去做,你可以找一个可靠的人帮你去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然而,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要求当事人必须到场。例如离婚案件,因为离婚案件涉及到身份关系的解除,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法院需要了解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意愿,所以一般要求当事人亲自参加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也就是说,如果是打离婚官司,除非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然原则上都要亲自去法院。要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实在去不了,比如身患重病等,那也得给法院交一份书面的意见说明你的想法。 另外,如果法院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场对案件事实进行说明,但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可能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的后果。法院可能会根据现有证据进行判断,而当事人失去了亲自陈述和辩论的机会,可能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所以,在接到法院相关要求时,当事人要重视并按照规定执行。总之,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到场与否要依据具体案件类型和法院要求来确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