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法定退休年龄受工伤该怎么赔偿?


当劳动者已到法定退休年龄却遭遇工伤,赔偿问题需要分情况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工伤,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或者患上职业病。法定退休年龄,是国家规定的可以开始享受退休待遇的年龄。 如果退休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是劳务合同,这种情况下,双方形成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相关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退休人员在工作中受伤,要根据用人单位和退休人员自身的过错比例来确定赔偿责任。比如,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导致退休人员受伤,那么用人单位可能要承担主要责任;如果退休人员自己存在疏忽大意等过错,也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 要是退休人员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并且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就可以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该条例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此外,还可能涉及到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赔偿项目。 对于赔偿流程,首先退休人员或者其近亲属要及时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一般来说,应当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提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根据提交的材料进行调查核实,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之后,如果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要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根据鉴定的伤残等级,按照相应的标准确定赔偿金额。 总之,已到法定退休年龄受工伤的赔偿问题比较复杂,关键在于确定双方的关系以及责任认定,然后依据不同的法律规定来处理赔偿事宜。退休人员及其家属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