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风险有哪些?


计算机审计,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开展审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风险。 首先是数据风险。审计工作依赖大量的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如实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是虚假的,或者数据在传输、存储过程中出现丢失、损坏等情况,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例如,企业为了掩盖财务问题,篡改财务数据,审计人员基于这些虚假数据进行审计,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准确的。 其次是系统风险。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漏洞和故障的可能性。系统软件可能会因为设计缺陷或者受到黑客攻击而出现漏洞,硬件设备也可能因为老化、故障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如果审计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就可能导致审计数据泄露或者被篡改。比如,黑客入侵审计系统,篡改审计数据,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再者是技术风险。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审计软件操作能力。如果审计人员对新技术、新软件的掌握不够熟练,就可能无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审计。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如果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就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出现遗漏和错误。例如,审计人员不熟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就无法对大量的审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挖掘。 最后是管理风险。审计机构在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也会增加审计风险。比如,审计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制度,一旦数据丢失,就无法恢复;没有对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可能会出现审计人员违规操作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有明确的规定,审计机构应当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计算机审计风险是多方面的,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