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订立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是怎样的?


合同订立是指两方以上当事人通过协商,就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或者多方在一起商量,最后确定要做某件事,并且把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一条规定了合同订立的形式。 合同订立的构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订立合同的主体。合同主体是指实际参与合同订立的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这些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例如,一个未成年人如果签订一份价值巨大的商业合同,可能就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份合同的效力就可能存在问题。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其次,意思表示要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意愿是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比如,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最后,合同的内容要合法。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如果合同内容违法,那么这份合同就是无效的。例如,一份买卖毒品的合同,因为毒品交易是违法的,所以这份合同自始无效。《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总之,合同订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这样才能保证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