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有什么区别?
合同诈骗罪和民事欺诈行为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人容易将它们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存在明显区别。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从定义上看,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则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简单来说,合同诈骗罪是犯罪行为,而民事欺诈是民事违法行为。
在主观目的方面,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是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例如,甲以虚构的项目与乙签订合同,拿到乙的货款后直接消失,这种就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中,当事人虽然也有欺诈的故意,但一般是为了使对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民事行为,并非完全不履行合同,而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欺诈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比如,商家在销售商品时,对商品的性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大,但还是会交付商品。
在行为方式上,合同诈骗罪通常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程度较为严重,并且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掩盖自己非法占有的目的。例如,伪造合同、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等。而民事欺诈行为一般只是在合同的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隐瞒,其行为的性质和程度相对较轻。
从法律后果来看,合同 诈骗罪属于刑事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民事欺诈行为则主要承担民事责任,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同时可以要求欺诈方赔偿损失,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判断一个行为是合同诈骗罪还是民事欺诈行为,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目的、行为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您遇到类似情况,难以判断,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老婆出轨后,这段婚姻还 能否继续下去?
缔结婚姻的实质要件究竟是什么?
管辖权异议上诉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工伤回去上班还能获得赔偿吗
撞死90岁老人大约要赔偿多少万?
故意伤害致轻微伤会怎么处罚?
发明专利如何考证?
小区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是否违法?
县里征收土地每亩补偿多少钱?
小孩跟女方姓,女方去世后抚养权归谁?
询问未成年人有哪些法律规定?
醉酒驾驶运营机动车会有什么后果?
自然 人合伙人经营所得在哪里申报税务?
认罪认罚量刑8个月还能否判缓刑?
为抢客源互殴会怎么处理?
抵押担保是保证吗?
虽然订立了书面合同,但没有签字或者盖章该怎么办?
刑事案请律师要花多少钱?
股权转让前应该分红还是不分红?
已为您 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