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回去上班还能获得赔偿吗


工伤后回去上班依然是有可能获得赔偿的。 首先要明确,工伤赔偿是对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伤害的一种保障。当劳动者遭受工伤,只要符合工伤认定条件,就可以依法获得相应赔偿,这和是否回去上班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从法律依据来看,《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工伤赔偿做出了规定。 如果经过劳动能力鉴定达到伤残级别,即便恢复工作,也能依据伤残等级申请相应赔偿。比如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 而且,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这意味着即使上班了,后续如果出现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自己提出解除合同等情况,还是可以获得这两笔赔偿。 对于一到四级伤残的劳动者,即使上班,每月也会按照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伤残津贴,分别为90%、85%、80%和75%;五级和六级伤残的劳动者,若难以安排工作,用人单位也会按月发放伤残津贴,五级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为本人工资的60% 。 另外,如果工伤后上班,后续工伤复发,劳动者依然有权依法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相关概念: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是对因工伤致残的劳动者给予的一次性职业伤害补偿。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是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六级伤残,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以及工伤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至十级伤残,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一次性支付的医疗保障费用。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是用人单位对因工伤致残的劳动者给予的一次性职业伤害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