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效力有效的情形包括哪些?


合同效力有效是保障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确保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下面将详细介绍合同效力有效的相关情形。 首先,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合同有效的基础。这意味着当事人能够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对于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订立合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订立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其他合同需要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订立合同,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一个17岁的高中生,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文具所签订的合同是有效的,但如果他要签订一份大额的商业合同,就需要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 其次,意思表示真实是合同有效的关键。意思表示真实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其内心意愿与外在表示一致,不存在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等情形。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甲故意隐瞒产品的质量问题,与乙签订了买卖合同,乙在发现后可以请求撤销该合同。 再者,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也是合同有效的重要条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合同违反这些规定将被认定为无效。公序良俗是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合同内容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签订买卖毒品的合同,因其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自始无效。 此外,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且有效。这体现了法律对实际履行行为的认可和保护。 总之,当合同满足上述情形时,通常会被认定为有效合同。合同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以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和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