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调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法院调解,简单来说就是在法院的主持下,让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项进行协商,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高效且温和的解决纠纷方式。 法院调解主要有以下流程:首先是调解的启动。调解可以由当事人主动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提出。比如在案件受理后,法官认为适合调解的,会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调解。当双方都同意后,调解程序就正式开启。 接着进入调解的准备阶段。法院会确定调解的时间和地点,并通知双方当事人。在这个阶段,当事人要准备好与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这有助于在调解中更好地说明自己的主张。比如,在合同纠纷中,要准备好合同文本、履行情况的相关凭证等。 然后是正式的调解进行阶段。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会听取双方的陈述和意见,了解争议的焦点。接着,法官会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提出调解方案供双方参考。双方当事人可以就调解方案进行协商和讨论,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是一个双方沟通和妥协的过程。 最后,如果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法院会对协议进行审查。只要协议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就会予以确认,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调解过程中,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调解失败,法院会及时进行判决。 在法院调解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从当事人自身角度来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在调解中,情绪激动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和表达,不利于达成有利的调解结果。同时,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签订调解协议前,一定要清楚协议的内容,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这些法律条文为法院调解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