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校园霸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从行为类型来看,校园霸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肢体霸凌,这很好理解,就是通过肢体动作去欺负他人,比如殴打、踢踹、抢夺财物等。二是语言霸凌,就是使用恶意的语言去侮辱、嘲笑、辱骂他人,给对方造成精神上的伤害,像起侮辱性的外号、恶意诋毁等。三是社交霸凌,这种行为比较隐蔽,它是通过联合他人孤立、排挤某一个人,让被霸凌者在社交上受到伤害。四是网络霸凌,借助网络平台,比如在社交软件上发布诋毁、侮辱他人的言论、图片、视频等。 在法律依据方面,虽然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园霸凌”的法律条文,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教职员工、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立即制止,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教育和引导;对相关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给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这些法律条文都从不同角度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判定校园霸凌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要考虑行为的重复性,偶尔的冲突可能不算霸凌,但如果是多次发生的类似行为,就更有可能被认定为霸凌。其次,要关注行为的恶意性,行为是不是故意要伤害对方。再者,要看行为造成的后果,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和精神上的伤害,比如是否导致被霸凌者出现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下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