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保起步晚吗?


要判断中国医保是否起步晚,需要将其放在国内医疗卫生保障发展进程以及国际对比的大框架中来看。 从国内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医保制度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实行的是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面向企业职工,由企业负担职工的医疗费用;公费医疗则针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这两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定人群的医疗需求,但覆盖范围有限。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2003年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这些举措逐步扩大了医保的覆盖范围,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这个国内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全面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医保制度相对新中国成立的时间而言,起步不算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逐步完善的。 从国际对比来看,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医保制度起步时间差异较大。像英国在1948年就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这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全民免费享受医疗服务的制度;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更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之一。与这些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医保制度在时间上确实相对滞后。然而,中国医保制度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种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覆盖,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 综上所述,相较于部分发达国家,中国医保起步相对较晚,但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医保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