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和行政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和行政是法律领域中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存在诸多区别。 首先,从适用法律角度来看。民事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民法典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民事关系,像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方面。比如张三和李四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若一方违约,就依据民法典来处理双方的纠纷。而行政则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主要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比如当行政机关对某企业作出行政处罚时,就需要依据行政处罚法等相关规定来进行。 其次,在主体方面。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平等意味着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在民事活动中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例如,甲和乙两个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地位平等。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则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两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进行管理和监督。例如,工商局对个体工商户进行检查和管理,个体工商户处于被管理的地位。 再者,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民事纠纷通常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民事诉讼等方式解决。协商是双方当事人自行就争议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调解是由第三方介入,帮助双方解决纠纷;仲裁是双方根据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民事诉讼则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进行审理和判决。行政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的其他机关提出申请,由复议机关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将行政机关告上法庭,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裁判。 此外,在举证责任方面也存在差异。在民事诉讼中,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也就是说,提出主张的一方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比如在侵权纠纷中,原告需要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自己受到了损害以及侵权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而在行政诉讼中,主要由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这是因为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所以在诉讼中需要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