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认定书主责和次责有什么区别?
我开车和另一辆车发生了碰撞,交警出了交通认定书,说我是主责,对方是次责。我不太明白主责和次责到底有啥区别,这对后续的赔偿、责任划分这些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想搞清楚这些区别。
展开


交通认定书中的主责和次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首先是在事故责任承担方面。主责意味着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承担主要的过错和责任,次责则表明承担次要的过错和责任。简单来说,就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力大小不同。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主责方的行为对事故发生起主要作用,次责方起次要作用。 其次在赔偿比例上有明显差异。在民事赔偿中,赔偿比例的划分通常和责任认定相关。一般情况下,如果双方都是机动车,主责方可能承担70% - 80%的赔偿责任,次责方承担20% - 30%的赔偿责任。比如事故造成的总损失是10万元,若主责方承担70%的责任,那么就需要赔偿7万元,次责方赔偿3万元。如果一方是机动车,另一方是非机动车或行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一方主责时,承担的赔偿比例可能更高,往往要承担80% - 90%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次责的情况下,减轻机动车一方10% - 20%的赔偿责任。 再者在保险理赔上也有不同。对于主责方来说,保险公司在理赔时会按照主责对应的比例进行赔付。如果超出了保险限额,超出部分就需要主责方自己承担。而次责方的保险公司同样按次责比例赔付。如果双方都有交强险,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是不区分责任比例进行赔偿的,超出交强险部分才按照责任比例分担。 最后,在可能涉及的行政处罚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通常主责方由于过错程度较大,面临的行政处罚可能相对更重。比如,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罚款、扣分等处罚,而次责方相对较轻。但具体的行政处罚还要根据实际的违法行为来确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