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有什么区别?


交通肇事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是两个不同的罪名,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它们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上的不同。交通肇事罪指的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通俗来讲,就是在开车、坐车等交通运输过程中,因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比如超速、酒驾等,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而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指故意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简单说,就是故意去破坏那些保障交通安全的设施。 从犯罪主观方面来看,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也就是说,犯罪人并不是故意要造成事故,只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才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比如司机开车时因为疲劳驾驶,没注意前方路况而发生事故。而破坏交通设施罪是故意犯罪,犯罪人主观上就是想要破坏交通设施,希望或者放任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的危险。例如,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故意去破坏道路上的信号灯。 在犯罪客体方面,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和正常秩序。它主要关注的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因为违规行为对公共安全和秩序造成的影响。破坏交通设施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重点在于对交通设施本身的破坏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从犯罪客观方面来说,交通肇事罪主要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而破坏交通设施罪则表现为实施了破坏交通设施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电力设备、燃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