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和税金及附加有什么区别?


增值税和税金及附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税种,它们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不同。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简单来说,就是商品或服务在每个流转环节增值的部分需要缴纳的税。例如,一个企业购进原材料花费100元,加工成产品后以150元卖出,增值了50元,这50元就可能要缴纳增值税。而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等。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除增值税之外的其他税费的统称。 在计算方式上也有差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是指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按照销售额和适用税率计算并向购买方收取的增值税额;进项税额是指纳税人购进货物或者接受应税劳务支付或者负担的增值税额。小规模纳税人则按照销售额和征收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公式为:应纳税额 = 销售额×征收率。税金及附加的计算依据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计算方式。比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是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税额为计税依据,税率根据纳税人所在地不同分为7%(市区)、5%(县城、镇)和1%(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实际缴纳的增值税 + 实际缴纳的消费税)×适用税率。 从会计处理来看,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通过“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需要将增值税单独核算。例如,销售商品取得含税收入113元,增值税税率为13%,那么不含税收入为1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3元。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 113,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而税金及附加通过“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计提时借记“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费 - 应交消费税”等相关科目。例如,计提城市维护建设税时,会计分录为:借: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 - 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在纳税申报方面,增值税的纳税申报相对复杂,一般纳税人需要按月申报,填写详细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包括销项税额、进项税额等明细。小规模纳税人通常按季申报。税金及附加一般随增值税、消费税等主税一起申报缴纳。依据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它对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税率、应纳税额的计算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对税金及附加包含的各税种进行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