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上诉和再审有什么区别?


起诉、上诉和再审是诉讼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程序,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给予法律保护的诉讼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你觉得自己被欺负了或者和别人有矛盾,找法院来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是开启整个诉讼程序的起点。 上诉则是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裁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内,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比如一审法院判了你败诉,你觉得这个判决不合理,就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出上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是为了纠正一审可能出现的错误判决。 再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或者当事人基于法定的事实和理由认为生效裁判确有错误,申请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也就是说,案件已经有了生效的判决结果,但后来发现这个结果可能是错的,就启动再审程序来重新审理。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再审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用于保障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起诉是诉讼的起始,上诉是针对一审未生效判决的救济,再审则是针对生效判决的特殊纠错程序。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