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疗过错都有哪些?


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医疗过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简单来说,医疗过错就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从而给患者造成了损害。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医生常见的医疗过错情形。 首先是诊断方面的过错。医生准确诊断病情是治疗的基础,如果在诊断过程中出现失误,就可能构成医疗过错。比如,医生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或者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草率做出诊断。这就好比盖房子没有打好地基,后续的治疗可能会出现偏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诊断失误显然没有尽到应有的诊疗义务。 其次是治疗方面的过错。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如果医生选择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法,或者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患者受到伤害。例如,手术中医生违反操作规程,误伤患者的其他器官;或者在用药时,没有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这些行为都属于治疗方面的过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治疗过错往往就违反了这些规范和常规。 再者是护理方面的过错。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护士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给患者服药、输液,或者没有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观察,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这也属于医疗过错的范畴。护理人员同样需要遵守相关的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否则就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告知义务方面的过错也不容忽视。医生有义务向患者或其家属如实告知病情、治疗方案、可能的风险等信息。如果医生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者告知不充分,导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治疗选择,也构成医疗过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 医生的医疗过错涵盖了诊断、治疗、护理和告知等多个方面。当患者怀疑存在医疗过错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需要注意的是,判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需要专业的鉴定,不能仅凭自己的感觉。在遇到问题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或相关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