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是否会影响个人信誉?


酒驾是否会影响个人信誉,需要从不同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白酒驾的法律定义。酒驾分为饮酒驾驶和醉酒驾驶。饮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从法律后果方面来看,酒驾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这些行政处罚记录会被留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信誉评价。例如,在一些需要进行背景审查的工作、商业合作或者社会交往中,这些记录可能会成为他人考量的因素。 在个人征信方面,虽然目前单纯的酒驾不会直接进入央行的征信系统,但如果酒驾引发了民事赔偿责任,并且当事人没有及时履行赔偿义务,被法院判决后进入执行程序仍不执行,就可能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一旦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个人的信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比如限制高消费、限制贷款、限制出境等。 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酒驾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会引起公众的负面评价。在一些社区、行业组织或者社交圈子中,酒驾者可能会被贴上不良的标签,这也会对个人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一些单位可能会对员工的酒驾行为进行处理,影响个人在工作中的形象和发展。综上所述,酒驾无论是从法律后果、征信情况还是社会评价等方面,都极有可能影响个人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