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按揭是否能构成合同欺诈?


虚假按揭是指开发商或购房者采用虚假手段,获取银行贷款的行为。而合同欺诈则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下面我们来探讨虚假按揭能否构成合同欺诈。 首先,我们从构成要件来看。对于合同欺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在虚假按揭中,如果开发商或购房者故意提供虚假资料,如虚假的收入证明、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等,以骗取银行贷款,银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基于这些虚假信息发放了贷款,那么银行就是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了贷款合同,这就符合合同欺诈中“一方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要件。 其次,从实践中的情况分析。在很多虚假按揭案例中,开发商为了套取银行资金,会虚构购房者,签订虚假的购房合同,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在审查过程中,由于受到虚假资料的误导,认为符合贷款条件而发放贷款。这种情况下,开发商的行为明显是故意欺骗银行,诱使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毫无疑问构成合同欺诈。而对于购房者来说,如果其本身不具备购房能力,却通过虚假的资料获取贷款,同样也是以欺诈的手段使银行作出了错误的贷款决定,也构成合同欺诈。 再者,关于法律后果。一旦虚假按揭被认定为合同欺诈,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受欺诈方(银行)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如果虚假按揭行为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贷款诈骗罪等罪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虚假按揭在符合合同欺诈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是能够构成合同欺诈的。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实施虚假按揭行为都将面临相应的民事甚至刑事法律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