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案调解该怎么处理?


在经济纠纷案件中,调解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解决争议的方式。调解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解决方案的过程。调解具有自愿、灵活、高效等特点,可以避免漫长的诉讼程序,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成本。 经济纠纷案的调解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途径和处理方式: 首先是人民调解。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根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如果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其次是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是指由具有调解纠纷职能的行政机关主持,根据国家政策、法律,以自愿为原则,在分清责任,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说服教育,促使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纠纷进行调解。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一般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如果双方当事人遵守并履行,也能有效解决纠纷。 还有一种是法院调解。法院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法院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确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处理经济纠纷案调解时,当事人首先要保持理性和冷静,明确自己的诉求和底线。在调解过程中,要如实陈述事实,提供相关的证据,以便调解人员了解纠纷的真实情况。同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和权益,积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调解成功,要认真履行调解协议,避免再次引发纠纷。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