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谅解书究竟有什么作用?


刑事谅解书是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或其家属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表示谅解,并出具的一种法律文书。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它的作用。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谅解书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量刑有着重要影响。从法律原理上来说,当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表示谅解时,意味着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我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里的情节就包含了犯罪嫌疑人是否取得被害人谅解这一因素。 具体而言,取得刑事谅解书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量刑时可能会获得从轻处罚。从轻处罚的幅度要根据具体案件来判断。一般来说,对于一些犯罪情节相对较轻的案件,可能会在法定刑幅度内判处较低的刑罚。例如,原本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的案件,在取得谅解书后,有可能判处两年甚至更短的刑期。 在一些轻微刑事案件中,刑事谅解书还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对于一些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此外,刑事谅解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人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也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信任。通过犯罪嫌疑人积极赔偿、赔礼道歉并取得谅解书的过程,有助于缓解被害人的愤怒和痛苦,促进双方关系的修复,减少社会矛盾。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刑事谅解书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量刑时考虑的一个因素,不能完全决定最终的判决结果。司法机关在量刑时,仍然会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即使取得了谅解书,也不会免除犯罪嫌疑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