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首先是主体要件。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里所谓的“从事公务”,是指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履行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责。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就属于从事公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为认定职务犯罪的主体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是主观要件。职务犯罪的主观方面大多数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比如贪污罪,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故意。也有少数职务犯罪属于过失犯罪,如玩忽职守罪,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再者是客体要件。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对公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不同的职务犯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有所不同。例如,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廉洁性;受贿罪侵犯的是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 最后是客观要件。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危害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以及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例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件,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就构成挪用公款罪。《刑法》分则中对各种职务犯罪的客观行为都有具体的规定。 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触犯法律红线。同时,对于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国家的正常管理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