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分为哪几个阶段?


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的过程。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申请阶段。当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时,申请人需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法律文书等相关材料。 接着是受理阶段。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申请条件,法院会予以受理;若不符合条件,法院会裁定不予受理。法院受理后,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义务,逾期不履行的,将强制执行。 然后是调查财产阶段。法院会通过多种方式调查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如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权等财产信息。这一阶段是为了确定被执行人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以及财产的具体情况。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之后是执行阶段。如果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法院会根据财产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执行措施。对于银行存款,法院可以直接划拨;对于房产、车辆等不动产和动产,法院可以进行查封、扣押、拍卖等。拍卖所得款项用于清偿债务。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被执行人阻碍执行等情况,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最后是终结阶段。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执行程序会终结:被执行人已经履行了全部义务;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执行人同意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