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销后债务怎么办,公司转让后原来的债务谁来还?


在讨论企业注销后债务的处理以及公司转让后原债务的承担问题前,我们先来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公司作为法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它有自己独立的财产,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义务。这是理解公司债务相关问题的基础。 当企业进行注销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 简单来说,企业注销前必须经过法定的清算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公司的资产和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如果在清算过程中发现公司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就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只有在完成清算程序,清偿完所有债务后,公司才能合法注销。如果公司未经依法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股东或者第三人在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时承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债权人可以主张其对公司债务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接下来看公司转让的情况。公司转让通常是指公司的股权进行转让,公司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仍然存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公司的债务是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并不会因为股权的转让而消失。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债务由公司自身承担。即使公司的股东发生了变更,公司仍然要对其原有的债务负责。但是,如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转让方和受让方就公司的债务承担问题有特别约定,并且该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那么双方应当按照约定执行。不过这种约定通常只在转让方和受让方之间有效,不能对抗公司的债权人。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债权人要求公司偿还债务,公司不能以内部的债务承担约定为由拒绝。 总之,企业注销和公司转让都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和程序。无论是企业主还是相关利益方,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都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