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具体是怎样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重要法律。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这部法律的相关规定。 首先,该法明确了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其立法目的就是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民健康,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基本原则方面,环境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优先考虑环境保护,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对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治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并且让造成环境损害的主体承担相应责任。 对于环境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该法还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也是该法的重要内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关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如果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此外,还可能面临责令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涵盖了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