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规避二套房限购是否行得通?


在探讨假离婚规避二套房限购是否行得通之前,我们先来明确“假离婚”在法律上的概念。所谓“假离婚”,是指夫妻双方为了特定目的,如规避二套房限购政策,而假意办理离婚手续,但实际上仍保持夫妻关系的行为。然而,在法律层面,并不存在“假离婚”的说法。一旦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就会依法解除,双方在法律上就不再是夫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八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这意味着,只要双方完成了离婚登记,离婚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并不因双方主观上认为是“假离婚”而改变。 从规避二套房限购政策的角度来看,虽然在形式上,离婚后的一方可能符合购房条件,能够购买二套房。但这种做法存在诸多风险。首先,财产分割方面,在离婚时,双方会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如果是“假离婚”,双方可能基于信任而随意分割财产,一旦一方反悔,不愿意复婚,另一方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除非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否则法院一般会认定协议有效。 其次,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也无法保障。“假离婚”可能会导致双方感情出现裂痕,即使原本是出于善意的目的,但在法律上的离婚状态可能会让双方的关系变得复杂。而且,复婚也并非必然,如果一方不愿意复婚,另一方也没有强制对方复婚的权利。 此外,这种行为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如果被发现是通过“假离婚”来规避限购政策,相关部门可能会采取措施,如取消购房资格、收回已购房屋等。因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政策的初衷,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秩序。 综上所述,假离婚规避二套房限购是行不通的。这种做法不仅存在财产和婚姻方面的风险,还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在面对购房政策限制时,建议大家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来解决问题,避免因一时的利益而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