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怎样判决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罪?


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应的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法院对该罪的判决情况。 首先,明确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里的“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有相应的认定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以外的公民个人信息五千条以上的;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等情形,一般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而“情节特别严重”通常是指造成被害人死亡、重伤、精神失常或者被绑架等严重后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等。 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是犯罪的事实,包括出卖信息的种类、数量、获取方式等。比如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信息后出卖,还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后出卖,量刑会有所不同。二是犯罪的性质,即是否存在其他恶劣情节,如是否将公民个人信息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三是犯罪的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如果出卖的个人信息导致众多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社会危害程度较大,量刑也会相应较重。 此外,犯罪嫌疑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也会对判决产生影响。如果犯罪嫌疑人有自首情节,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有立功表现,比如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总之,法院判决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最终的刑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