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融资如何量刑?


非法融资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术语,与之相关的常见罪名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这两个罪名的量刑情况。 首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这里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以及“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相关司法解释有进一步的规定。比如,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标准则在此基础上更高。 其次是集资诈骗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判断是否构成集资诈骗罪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携带集资款逃跑的;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使用集资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等情形,通常会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司法实践中,对于集资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也有相应的标准,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所差异。 在具体的司法审判中,法官会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来量刑。同时,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立功、坦白等情节,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所以,如果涉及非法融资相关的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便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