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是怎样认定的?


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其认定方法。 首先,从主体方面认定。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投保人是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被保险人是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受益人则是由被保险人或者投保人指定的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此外,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保险金为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骗取保险金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是由于过失而导致错误地申请了保险金,不构成保险诈骗罪。 再者,从客观行为方面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保险诈骗罪:(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最后,关于数额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保险诈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达到此标准才构成保险诈骗罪。 总之,认定保险诈骗罪需要综合考虑主体、主观方面、客观行为和数额等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信投保和理赔,避免陷入保险诈骗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