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外人怎样启动再审程序?


在法律程序里,案外人指的是没有参与案件的原告和被告,但案件的判决结果却对其合法权益产生影响的人。当案外人认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损害到自身权益时,是可以启动再审程序的。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赋予了案外人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利。根据该法规定,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经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 案外人启动再审程序,首先要确定是否符合再审的条件。这主要看原判决、裁定、调解书是否存在错误,并且该错误损害了案外人的合法权益。比如,原判决将案外人拥有合法产权的房屋错误地判给了案件当事人,这种情况下案外人就可以考虑启动再审。 接着,案外人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再审申请。一般来说,是向作出原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如果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申请再审时,案外人需要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再审申请书应当写明再审请求、事实和理由,并附上相关证据。证据要能够证明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存在错误,以及该错误对案外人权益造成的损害。 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后,会进行审查。审查过程中,法院可能会要求案外人补充材料或者进行询问。如果法院认为再审申请符合条件,就会裁定再审;如果不符合条件,就会裁定驳回申请。 此外,案外人启动再审程序还有时间限制。根据法律规定,案外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总之,案外人启动再审程序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在整个过程中,案外人要积极收集证据,配合法院的审查工作,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