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分割协议是如何生效的?


财产分割协议,通俗来讲,就是当事人之间就财产分割事宜达成的一种约定。它生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签订协议的当事人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当事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并能独立进行相应的民事活动。比如,未成年人如果签订涉及重大财产分割的协议,可能就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这就好比开车需要有驾驶证一样,签订财产分割协议也需要当事人有相应的能力。 其次,协议的内容要体现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说,协议是当事人自愿签订的,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例如,一方以威胁对方生命安全的方式迫使对方签订财产分割协议,这样的协议就不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愿,是可以被撤销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协议生效的关键。 再者,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公序良俗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社会公认的道德和行为准则。比如,财产分割协议不能约定将违法所得进行分割,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德。《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另外,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财产分割协议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生效的,那么就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比如,涉及某些特殊财产的分割,可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财产分割协议的生效需要满足多方面的条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协议才能真正具有法律效力,受到法律的保护。在签订财产分割协议时,当事人应当仔细审查协议的内容,确保其符合法律规定,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