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间的遗产是如何分割的?


夫妻间遗产分割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有明确法律规定的问题。首先,要明白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在夫妻关系中,需要先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像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在进行遗产分割时,第一步就是从夫妻共同财产中分出一半归在世的配偶所有,剩下的一半才是去世一方的遗产。 接下来,就要看去世一方是否留有遗嘱。如果有遗嘱,那么遗产的分割就按照遗嘱的内容来进行。遗嘱是被继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财产在去世后如何分配所做出的安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也就是说,遗嘱具有优先于法定继承的效力。 要是没有遗嘱,那就进入法定继承程序。法定继承是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来进行继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在实际分配时,也会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如果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在分割遗产时,应当先以遗产偿还债务。同时,如果存在胎儿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五条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娩出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总之,夫妻间遗产分割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规定来合理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