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该如何约定财产?


在婚姻中约定财产,是夫妻对双方财产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方式,能减少日后可能出现的财产纠纷。 首先,要明确财产约定的范围,这包括婚前财产和婚后所得财产。像婚前各自购买的房产、车辆,婚后的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都在可约定范围内。例如,一方在结婚前买了一套房子,这就属于婚前财产,可以在约定中明确其归属。 其次,选择财产的归属方式。常见的有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共同共有就是夫妻双方对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婚后共同购买的房子,若约定为共同共有,那么双方对房子的权利是一样的。按份共有则需要明确各自所占的份额,比如夫妻双方约定对某笔存款,一方占60%,另一方占40%。 再者,要对财产的管理和处分进行约定。比如日常开支由谁负责管理,重大财产处置,像卖房子、买大额投资产品等,需要经过怎样的决策程序。可以约定日常开销由夫妻一方管理支配,而处置价值超过一定金额的财产时,要双方共同协商决定。 另外,财产增值部分的归属以及婚姻关系解除时财产的分割方式也可以提前约定。比如约定一方名下股票在婚姻期间的增值部分归双方共同所有;若未来离婚,房产按照当初约定的比例进行分割。 从法律规定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只要按照法律要求进行约定,这个约定在法律上就是有效的,双方都要遵守。 为确保约定有效,一定要将约定以书面形式呈现,并由双方签字确认。书面形式能避免日后双方对约定内容产生争议,签字确认表示双方都认可约定的内容。而且,约定内容要合法,不能违反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比如不能约定限制一方基本人身权利的内容,像限制一方不能提出离婚等,这样的约定是无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