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成本是怎么算出来的?


营业成本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耗费。简单来说,就是企业为了卖东西或者提供服务而花出去的钱。 营业成本主要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比如一家生产衣服的企业,制作衣服所购买的布料、针线等原材料费用,工人制作衣服的工资,以及生产过程中水电费等,这些都属于主营业务成本。而其他业务成本则是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像企业出租闲置的设备,为此发生的设备维护费用等就属于其他业务成本。 关于营业成本的计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1 号——存货》等相关规定,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通常与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有关。常见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按照存货入库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例如,企业先购进了 100 件商品,每件成本 10 元,后来又购进 200 件,每件成本 12 元。当企业销售 150 件商品时,按照先进先出法,先把最初购进的 100 件按每件 10 元计算成本,剩下的 50 件按每件 12 元计算成本,这样主营业务成本就是 100×10 + 50×12 = 1600 元。 加权平均法,是用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除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假设企业月初有存货 200 件,成本 2000 元,本月购进 800 件,成本 10000 元,那么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就是(2000 + 10000)÷(200 + 800) = 12 元/件。如果本月销售了 600 件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就是 600×12 = 7200 元。 个别计价法,是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如企业销售的是特定批次的商品,能够明确知道这批商品的成本是多少,就按照这个成本来计算主营业务成本。 其他业务成本的计算相对简单,通常就是实际发生的与其他业务相关的支出金额。例如企业出租设备,设备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等实际发生的费用总和就是其他业务成本。 总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营业成本,并且要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准确的核算和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