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后如何确定是否立案了?


在报警之后,想要确定是否立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要明白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属于自己管辖范围时,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八条,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等待公安机关的通知。如果案件被立案,公安机关通常会以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通知报案人。对于治安案件,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受案审查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疑难复杂案件受案审查期限不超过3日。如果是刑事案件,一般情况下,在7日内会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你也可以主动联系公安机关询问立案情况。你可以拨打当时报警的公安机关的联系电话,向接警人员或者负责该案件的民警询问进展。在询问时,要提供准确的个人信息以及报警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方便民警查询。 另外,若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按照法律规定,他们会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如果你收到了不予立案通知书,但对这个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通知书后七日以内向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申请复议;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三十日以内作出决定,并将决定书送达控告人。若对复议决定仍不服,还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复核申请后三十日以内作出决定。情况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