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警后立案和不立案有什么区别?
我之前报过一次警,但是一直不知道案子到底有没有立。我就想了解下,报警之后立案和不立案到底有啥不同呢?对我后续维权啥的影响大不大?很想弄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展开


报警后立案和不立案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立案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及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按照各自的管辖范围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不立案则是指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以及自诉人起诉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从而决定不予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 从法律依据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从程序上看,立案意味着司法机关会启动侦查等一系列刑事诉讼程序。公安机关会对案件展开调查,收集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等。而不立案的话,司法机关就不会启动这些刑事诉讼程序。比如在盗窃案件中,立案后警方会去现场勘查、询问证人、调取监控等。如果不立案,就不会有这些后续的侦查动作。 从对当事人的影响来讲,立案后当事人可以期望司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查明事实、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责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案件不立案,当事人如果对不立案决定不服,可以通过申请复议等途径来争取重新审查,但相对来说,要追究责任的难度就会增加。而且立案后,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有一定的期限要求和规范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立案的话,当事人可能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如民事诉讼等来解决纠纷或者维护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